春節腳步的即將臨近,煙花爆竹禁與限的呼聲又再度響起。也許是對四面“霾”伏的習以為常,對親人團聚的翹首企盼,“早點回家體”瞬間引爆網絡與朋友圈,一場環衛老夫妻與賣鞭炮大爺的PK圖,更引發人們的愛心接力與無限想象。即便是坊間遭遇著煙花爆竹銷售的持續遇冷,流傳著霧霾肆虐、噪聲襲人的屢屢痛斥,還不乏調皮搗蛋的熊孩子因放花放炮惹出的安全亂子,但依舊難以減弱人們對煙花爆竹的消費積極性。
畢竟,燃放煙花爆竹仍是人們歡度春節、辭舊迎新的一項傳統習俗,承載著竹報平安、來年興旺的幸福寄語。
若從根本上解決燃放煙花爆竹所帶來的安全、環保問題,禁、限放的社會呼吁與行政管控措施雖然產生了一定效用,關鍵一點還要從倡導人們樹立文明理性、節儉環保的消費理念入手,克服攀比心理、自覺減少煙花爆竹燃放數量。
重要一點,保障安全消費還取決于供應環節的質量監管。經過各地區多年來的集中打擊治理,非法煙花爆竹制品已基本絕跡。各類款式新穎、外觀獨特的組合型煙花爆竹制品大量涌向消費市場,給人們帶來一系列觀賞喜悅的同時,也不同程度增加了燃放環節的危險程度,這正是煙花爆竹銷售監管的重中之重。
依法規范煙花爆竹批發企業的日常經營,就等同管控住整個銷售環節,督促供銷雙方自律守法經營,也就實現了凈化煙花爆竹銷售市場,保障群眾安全放心消費的最初目標。
社會再進步、觀念再革新,完全拋棄燃放煙花爆竹的千年傳統確有一定難度。而當下更應引導人們理性、適度消費煙花爆竹,也期待更多網絡間的安全、文明接力舉動來引領民意,一步步淡化煙花爆竹的攀比消費陋習,讓春節回歸親人團聚那應有的歡樂時刻。